暖冬影響 皮毛交易清淡價格跌到低谷
由于受去年以來的暖冬天氣,出口退稅率降低,國外拍賣會市場皮毛價格走低,占世界裘皮50%-60%的莫斯科裘皮批發(fā)市場需求降低,以及國內養(yǎng)殖戶盲目擴群等影響,目前大量裘皮制品積壓嚴重,毛皮價格跌到幾年來的最低谷。
在2007年底召開的大慶肇源全國皮毛交易會上,往年500-600元/條的雪狐皮,只賣到300元/條的價錢,而表示有采購意愿的客戶依然寥寥無幾;2006年50元/條的獺兔毛皮,2007年最高只賣到30元/條;貉子皮也由上年的400-500元/條跌到180-200元/條。
中國皮毛交易網主任張斌在近日接受采訪時表示,由于2006年的暖冬天氣,致使國內裘皮制品積壓過于嚴重。行業(yè)內部人士反映,2006年有近50%-60%的余貨處于待售狀態(tài)。2007年冬季再度延續(xù)暖冬天氣,毛皮市場購買力疲軟。出口退稅率降低,更是讓皮毛產業(yè)雪上加霜。2007年,我國毛皮商品出口退稅率由過去的17%降到13%,隨后又降到5%,深加工企業(yè)出口積極性不高。
在他看來,每年的毛皮交易大概可以分出4個時間點。第一個時間點是每年6-7月,外貿開始啟動,行情較好;第二個時間點是9月以后,內貿開始啟動,同時9月份芬蘭、丹麥拍賣會剛剛結束,價格已成定局,這時深加工企業(yè)購買力加強;第三個時間點是10-11月份,新的皮張沒有下來,而往年的皮張已經銷售完,同時正是內貿旺盛季節(jié),所以往往毛皮價格較好,也就補充市場空白;第四個時間點則是新年1月份左右,此時毛皮價格較低,內貿、外貿將近結束,再加上國外圣誕節(jié)、國內春節(jié)即將來臨,國內養(yǎng)殖戶處于集中取皮狀態(tài),短時間內貨源充足,國內狐、貉、貂貿易幾乎處于停止狀態(tài),市場交易平淡。目前正是處于價格低迷的時間點上,他建議養(yǎng)殖戶不要急于拋售。